1932年夏天的清华大学入学考试,出了一道让许多考生束手无策的上联:“孙行者”。这个看似简单的题目,却让许多人在考场上陷入了深深的困惑,最终一些考生不得不交白卷。正在大家为难的时候优配交易,一位考生轻松对出了下联,并因此获得了满分。这个答案究竟有多巧妙?为何别人没有写出来,而他能一笔成绝?我们来看看这位考生是如何应对这个考题的。
大师出题,考生困惑
陈寅恪,作为清华大学中文系的国学大师,身兼多职,当时正在筹备暑假的行程准备去北戴河避暑。这个学者,精通多国语言,游学海外十五年,几乎是中国文化界的权威人物。正当他计划着享受宁静的假期时,清华的中文系主任刘文典急需准备新生入学考试题目,尤其是要安排一题独特的文言对联。
展开剩余86%于是,陈寅恪想了片刻,便手写了两道题目:一是要求作文《梦游清华园记》,另一则就是让学生对出下联的“孙行者”题目。这道题目从形式到内容,既考察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基础功底,也测试他们的文理和思维灵活性。
7月30日,考场上,来自全国各地的考生们自信满满地走进了考场,面对作文题目,大家还能应付得过来,但当转到“孙行者”这道对联题时,几乎所有人都停滞了。大部分考生纷纷感到无从下手,久久写不出答案,最终只得在试卷上留下了空白。这一道题目,令无数学子在考试中碰壁,也让考场外的家长们大惑不解,纷纷议论,指责题目难度过大。然而,结果一公布,录取名单中只有342名学生通过了考试,剩下的都未能成功入选。
一位少年,才华横溢
在这场对联考试的“重灾区”中优配交易,有一位叫周祖谟的少年,异常从容。这位少年从小便沉浸在古籍的世界里,家中藏书丰富,他早早地接触并热爱《论语》《孟子》《诗经》《尚书》等经典文献。对周祖谟来说,这道题目并不陌生,反而显得简洁而充满挑战。
当他看到“孙行者”时,脑海中瞬间浮现出《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形象,而“行者”二字也为他提供了灵感。通过对对联规律的深入思考,他明白“孙行者”中的“行”字是动词,表示行动、走动之意,因此,他觉得下联也应该是动词形式的,并且要与上联有某种呼应。于是,周祖谟冷静地写下了“胡适之”三个字。
这个答案的妙处在于,周祖谟准确地抓住了“孙”和“胡”的姓氏,二者字形对仗;“行”和“适”这两个动词,虽然字面意思不同,却在意象上形成了一个“出发”到“到达”的过程。更巧妙的是,音韵上,“孙行者”与“胡适之”也搭配得恰到好处,前者为平平仄,后者为平仄平,音律上也非常和谐。与此同时,“行者”与“适之”在意思上互为补充,形成了从起步到终点的流畅语感。
这一出乎意料的答案,迅速得到了陈寅恪的高度评价。陈寅恪对此感到惊叹不已,不仅因为这个答案精准契合了文学、音韵和文化的多重要求,还因周祖谟展现了超凡的文化涵养和对现代学者胡适的深刻了解。如此学识,这对于一般学生来说是很难具备的。
争议四起,众说纷纭
考试结果一出,迅速引发了广泛讨论和争议。各大报纸纷纷报道这一事件,《世界日报》甚至开设了专门的读者论坛,供大家讨论。有支持者认为,这样的考试有助于挑选出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学生,而反对者则批评这种题目过于“古板”,难以适应现代教育的需求。胡适得知此事后,也公开表示反对,并在演讲中直言不讳,称这种传统的考核方式“下流”,并认为这是教育的倒退。他主张,教育应该注重科学和民主,而不是停留在古老的对联和诗词之上。
陈寅恪当时正在北戴河休假,听到这一消息后便匆匆返回北京,面对记者的采访,他坦言,出这道题的初衷并非为了刁难考生,而是希望考察学生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陈寅恪强调,西方文化的学习是不可避免的,但如果连自己的传统文化都不了解,必然会丧失文化根基。对联看似简单,但背后需要深厚的文学积累和文化素养,能写出“胡适之”的学生,显然已经具有了这种能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陈寅恪和胡适的观点逐渐引发了更多的争论。陈寅恪代表了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立场,而胡适则倡导引进现代教育理念,推动中国教育的改革。这两种观点各自有其道理,也都体现了当时社会对于未来教育方向的思考与焦虑。
青春成才,争议渐歇
周祖谟凭借着这道充满智慧的对联顺利进入了清华大学,后来他转入北京大学中文系,继续深造。在学术道路上,周祖谟没有辜负人们的期望,他成为了中国语言学领域的重要人物,参与了《新华字典》编写原则的制定,并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经过多年,关于这场考试的激烈争议也逐渐平息了。人们开始理性看待这件事,认识到在推动现代化的同时,也应当保护和传承中国丰富的传统文化。而陈寅恪回忆起这段经历时,依然坚定自己的立场,认为文化传承至关重要,年轻人既要学习新知识,也不应忽视民族的根基。
虽然有些当年的考生未能通过这道对联题,但他们中许多人后来也在各个领域取得了出色的成就。回首当时,他们开始意识到这场考试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文化测试,更是一次值得思考和回味的教育体验。对于现代教育中的传统文化与创新的关系,这道题目所引发的思考,已经远超考试本身的意义。
这场1932年发生的考试风波,成为了中国教育史上的经典案例,也为后来的人们提供了关于如何看待传统与现代教育之间平衡的深刻启示。
发布于:天津市美港通证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